2023年4月2日至4月9日,中國駐保使館文化處與孔子學院“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活動與保加利亞加布羅沃喜劇節同期舉行。4月9日,我院青年講師王閱博士于東二區時間2023年4月9日16:30(東八區22:30)喜劇節學術交流活動中以直播方式發表題為《楚劇<葛麻>與中國戲曲中的醜行》(約30分鐘)的學術演講。
王閱首先從楚劇《葛麻》(原名《打葛麻》)與清代鹹豐年間姚燮所撰《今樂考證》的關系入手,然後根據《楚劇志》中的記載梳理了楚劇《葛麻》的流變過程,最後通過對《趕會》一折中葛麻這一醜角形象及其極具地方色彩的方言白(武漢話)的評析,引入對“無醜不成戲”這一戲諺的思考。在對醜角的喜劇性進行評述時,王閱博士特别關注到Ashley Thorpe在學術專著《中國傳統戲曲中的醜角:喜劇、批評與中國舞台的宇宙觀》(THE ROLE OF THE CHOU (“CLOW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COMEDY, CRITICISM, AND COSMOLOGY ON THE CHINESE STAGE. Lewiston, NY: Edwin Mellen Press, 2007.)中的一個觀點:“生和淨的嗓音和做功比醜更誇張,因而更能體現喜劇性”,并與之進行論辯,認為“在當代語境下,每個行當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會顯得頗有些誇張,但醜角的喜劇性并不僅僅體現為武功技巧(比如醜行絕活“矮子功”),而更多地體現在深層的心理結構之中。比如在《葛麻》裡,醜角葛麻的表演深度并不僅僅體現在他所使用的那些極富感染力和表現力的技巧,而更多地體現為他如何使用這些技巧完成創作者的意圖,即幫助他人實現‘大團圓’的夢想;團圓夢既是劇中人的夢想,也是觀衆的夢想,這體現出一種美善合一的價值旨趣與人生訴求”。
在“無醜不成戲”這一節,王閱認為,關于醜行的早期文獻,可以追溯到《史記·滑稽列傳》。關于醜角的分類,除了按照習慣分為“文醜”和“武醜”以外,還舉例介紹了不同劇種中的不同分類方法,比如川劇中的袍帶醜、裙子醜和煙子醜,京劇傳統小戲《小放牛》(又名《杏花村》)中的牧童為娃娃醜,昆曲《玉簪記·秋江》中的艄翁為茶衣醜等。在介紹乾隆年間京腔十三絕和清代戲曲人物畫家沈蓉圃的畫作《同光十三絕》中的醜角劉趕三和楊鳴玉的同時,王閱也着重介紹了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在畫作《同光十三絕》的舞台形象——《雁門關》中的蕭太後。在結語部分,王閱針對Ashley Thorpe對醜角的印象:“醜角是一種充滿幽默機趣的英雄形象”,提出醜行與戲曲表演的源頭緊密相關,醜角演員以高超的藝術才華将我們的真實生活與生機盎然的舞台聯結起來,讓我們感知到中國戲曲的生動氣韻與無限魅力。與會學者在互動環節和王閱進行了深入交流,顯現出對楚文化的濃厚興趣。
王閱畢業于武漢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主攻方向為易蔔生研究與楚劇史,先後在國際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Confluent, АРТИЗАНИН,DramArt,Studia Teatralne Europy Środkowo–Wschodniej等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其研究成果逐漸被國際同行關注,受邀擔任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期刊審稿人。
保加利亞喜劇節旨在促進戲劇文化的交流、促進文明互鑒、拓展跨文化戲劇研究新領域。近年來,文學院積極引進中文國際教育與戲劇戲曲學研究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育中文國際教育與戲劇戲曲研究學術增長點。這次我院王閱博士參加保加利亞喜劇節文化交流活動,是楚劇文化首次登陸保加利亞,也是文學院近年來中文國際教育與戲劇戲曲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的體現。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特别注重青年教師的成長,這不僅體現在教學與科研的打磨過程之中,也體現在努力踐行将優秀的中國本土文化傳播到海外的過程之中。由于地處湖北,學院也努力研究和分享楚文化,不斷深化細化研究成果,持續改善工作方式與方法,不斷适應新時代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緊跟習近平總書記基于人類共同命運構建的全球計劃——“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偉大倡議,讓更多的“一帶一路”項目落地,努力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以開放的姿态面向世界,開拓多元形式,促進全球合作與發展模式轉變。
附:
關于此次喜劇節及學術講座的相關信息,可參看保加利亞加布羅沃喜劇節官方網站:https://dramagabrovo.com